中国传统地毯——唐代地毯
地毯,现代家居装饰中一道重要的风景,而在古代,可能仅是人类为了防潮御寒代替兽皮的一种生活用品。后来由于民族文化的陶冶和手工技艺的发展,逐步成为一种高级装饰品,只有王公贵族用得起。
唐代之前地毯称作“席”,直到唐代才出现“毯”字。当时的人们又把地毯称为“地衣”。唐代地毯经营规模宏大,主要以毛织和丝织为主,但都是给权贵享用的,还一度激起民怨。
贞观年间,安徽宣州进贡宫廷的红丝毯,栽绒厚,质松软,品质极好。白居易在《红线毯》诗中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名句,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同时由于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地毯也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升华到了工艺品,甚至作为皇室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日本奈良正仓院都保存有中国唐代皇帝送给日本皇室的毛制花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