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产业侧供给促转型 各地区纷纷发力
随着去库存打响,各行各业纷纷加入其汇总,玻璃行业经过2015年的市场冷淡,导致市场的产品有了一定的积压。因此去库存迫在眉睫。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玻璃行业在去产能、结构升级转型上成效初显。据了解,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下游需求萎缩、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利润收窄甚至亏损等因素加速了玻璃产能的淘汰进度。
侧供给成为推动力
“应该说在此伦‘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影响下,玻璃行业的去产能节奏和效果是最为明显的,2015年至今国内整体玻璃行业生产利润的持续好转便是最好的证明。”信达期货分析师王强称。需要注意的是,在去产能过程中,玻璃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也为行业的良性发展助一臂之力。
通过近期的实地走访,记者了解到,当前玻璃市场中转型升级的路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玻璃市场转型路径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目前,华中地区,以武汉长利为代表的企业,已打造并强化产业链前向后向一体化,如上游原材料方面,多家企业有参股或控股的矿山,下游加大深加工产业布局及力度,离线low-e成为消化原片、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首选。
而山东地区的玻璃企业在打造产业链一体化方面已经率先走出一片天地。据山东金晶科技(行情4.89 +5.84%,买入)期货部的负责人焦勇刚介绍,公司上游100万吨级的纯碱生产基地,除完全满足自身浮法线需求外,产品行销全国,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下游产业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以双银、三银low-e为主导的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既消化了自身原片产能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另外,南玻、信义等企业在工程玻璃、汽车玻璃、光伏等领域也创造了较好的业绩,成为企业摆脱行业困境的重要渠道。
在“市场风向标”的沙河地区,近年来着力打造集各门类、各领域为一处的深加工产业园。目前几个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使当地近40%的原片产能得以就地消化,缓解了原片外销的压力,对稳定价格、稳定盈利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即符合玻璃行业发展政策的方向,也符合企业摆脱困境提升企业价值的现实需求,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中国玻璃行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焦勇刚坦言。
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过程之中也需要承担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挫折。在玻璃企业看来,只有经历风雨方能见彩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技术上的转型升级外,部分玻璃企业也在经营管理上借助期货金融工具实现了由“单腿跳”变成了“双腿跑”的转型。可以说这次改革升级对于企业来说试一次大的进步,对于下游企业来说也能够用少于以前的钱来买到同样的产品甚至性能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