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加速制造转型升级 材料、工艺和设计寻求突破
中华建材网讯:据悉,家电行业近几年一直都处于被“寒流”笼罩之中,在2016年即将结束之前,家电产业终于吹来一阵“南风”。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工信部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十大重点任务,提出了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实施的“两步走”战略。这无疑会加速家电制造转型升级的步伐,酝酿新一轮的变革。
为了尽快实现这次转型升级,家电制造厂商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制造的水平,打造数字化工厂、互联工厂等以获得加快新品开发与产品结构升级的能力。
而这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要求一致。业内资深人士一致认为,探索围绕用户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成为家电企业智能转型升级的突破方向。
家电厂商集体发力个性化定制 探索产销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变革和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碎片化,过去以大规模批量生产为主的家电行业,正在逐渐开始拓展个性化定制领域。“从互联网促销日双11、双12的巨额成交量可以看出,互联网消费模式的占比越来越大。同时,消费主体人群也从70后变成80后、90后,消费模式和消费群体的变迁引发了家电等产品个性化、定制化潮流的兴起。”
TCL多媒体结构设计所所长刘亚东在接受新材料在线采访时表示。
TCL作为国内家电行业领先的厂商,对家电定制化已经做了深入研究。早在2014年,TCL就与京东联手推出网络定制智能空调“任性调”,该空调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产品的名称、外观、功能和遥控器进行个性化定制。据刘亚东透露,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会误入价格竞争的“死胡同”,家电定制对TCL会是一个新的机遇,后续可能会推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产品。
同样,较早开始家电定制尝试的海尔在2011年就提出了“只为需要的功能买单,为不需要的功能免单”的价格主张,通过线上获取用户个性化需求、线下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构建出定制家电的雏形。海尔后来持续发力,引领行业潮流,目前已建成8大互联工厂,能够为行业在前端生产制造环节提供研发与制造支持。
据了解,在前端,用户通过海尔定制平台众创汇官网提交创意想法,众创汇通过社群将创意不断放大并完善,当创意被设计师认领,用户就能够全流程参与交互式的产品设计、研发、样机、制造。众创产品下单后,海尔互联工厂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测功能,通过产品与RFID绑定、制造过程信息实时采集,全流程数据均可追溯,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让用户从原来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全流程参与协同制造。
个性化定制产品已成为海尔营收新的增长点。海尔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定制化产品总销量累计达到15万台,其中第四季度为9.9万台,第三季度为4.3万台,第二季度为0.9万台。而2016年第一季度,定制产品销量进一步增长,达到了13.3万台。
除了TCL和海尔,很多知名品牌家电厂商均推出了不同类别的定制业务,也都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个性化定制在旅游、服装等领域大行其道后,家电定制也已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商也与家电企业合作,推出家电定制服务平台。比如苏宁推出的小家电“life+”计划,即与众多品牌合作,通过大数据筛选消费者评价、产品功能、颜色喜好,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推出了婴儿族、妈妈族、爱饮族、吃货族等多种定制产品套餐。
在市场低迷、消费者变迁的市场环境下,家电企业为转型升级和寻求新的增长点,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深耕细分市场、迎合更多小众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已成为其重要探索方向。
家电个性化定制遇挑战 材料、工艺和设计寻求突破
长期以来,家电企业都是大规模批量生产,外观千篇一律、功能设定同质化,忽略个性化需求。在个性化需求愈发突出的今天,家电个性定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但是,目前的家电定制仍属于小众市场,“小而美”的背后还存在一些挑战。
浙江启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振钮在接受新材料在线采访时认为:“目前,定制化家电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呈现出‘低能化'现状。流水线批量化的生产模式限制了家电一对一的量身定制,多数的定制产品设计主要还是由厂商决定,根据销售数据及流行趋势来自行把握产品方向,很多家电企业所谓的定制还只是停留在改变部分外观或是具体的某个功能模块上,很少能真正做到‘量身打造'。”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状?“实质上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突破。真正的定制家电不仅要具有外观专属性,更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完成功能的独特配置。同时,由于家电定制产品的小众属性,产量受限,加上定制家电对生产材料、设备及人工都有更高要求,复杂的生产标准、高额的成本压力和售后保障方面的问题,限定了定制产品的进一步发展。”黄振钮解释道。
影响家电个性化定制的原因,除了业内人士反映的技术研发能力受阻和制造成本过高之外,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同样也有一些挑战。
据了解,目前家电厂商推出的定制产品多在线上销售,线下实体店很少可以定制。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大家电还是更倾向于到实体店购买;另外,在多数消费者的观念里,定制化往往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价格会偏高,噱头大于实用;当前定制家电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在打通售后服务“最后一公里”上也是阻力重重。
如此看来,想要做到真正的家电个性化定制,需要厂商在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及销售渠道上进行全方面变革,形成全新的产销模式。如何从上游的材料、工艺和设计寻求突破也变得尤为重要。
对此,黄振钮认为,从材料和工艺来说,关键要把握消费者需求痛点,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要将大量消费者交互所获得的用户抱怨和新需求痛点,充分融入到产品研发和生产中,持续推出颠覆性产品。
启昊科技也是瞄准了个性化定制市场,研发的3D激光艺雕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突破材料限制,可直接在金属材质上实现各种图案,表面呈现出立体凹凸等3D视觉效果,可直接应用于家电、厨卫厨具、家居产品、手提等产品的外观上,非常适应当前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需求。
CMF资深人士也认为,家电定制对CMF依赖极大,对外观材料工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成本适中且适合于单台加工的材料工艺。
目前主要的消费群体80、90后更加注重消费体验,追求彰显自己个性需求的产品。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又将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刘亚东表示,个性化定制需要结构设计做到更多不同部件、不同材料的互配,对生产装配的可实现性预判能力要求很高。结构设计需要在实现不同部件的快速切换上做研究。
家电行业增速放缓、产品销量下滑的新常态下,消费升级产生的个性化定制是未来市场的主旋律,也是加速推动家电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而材料、工艺和结构设计的创新,在家电个性化定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来源: 新材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