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市场斗“智”“能”
眼下,家电行业正步入“寒冬”,这从近期公布的上市公司第三季度业绩可以看出端倪。多数家电企业出现了业绩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大幅亏损。在传统家电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近来业界念念不忘的靠智能和能效转型,是否会让行业的景气度尽快升温?从现状来看,智能、能效升级之“火”,难以迅速让家电业“暖和”。
智能转型效果差强人意
今年下半年开始,家电行业的“低温”状态已逐渐凸显,进入第三季度,企业的盈利动能进一步衰减。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电零售额累计下降6%,这意味着国内家电市场已经进入“寒冬”。与此同时,众多家电企业陆续开启了智能战略转型。比如,长虹智慧社区战略、TCL的“双+”战略、海尔U+智能家居平台、创维孵化酷开互联网子公司、美的创新中心等。不过,尽管这一年智能话题始终火热,但对家电市场的拉动作用却差强人意。
能效领跑制度未立竿见影
继国家节能家电激励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的节能激励政策也已落地。如北京的政策,就涉及了财政补贴,明确了将对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吸油烟机等9类产品进行节能减排财政补贴。其中,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吸油烟机的能效标识须为中国能效标识一级或二级标准。
中怡康副总经理彭煜认为,这些能效领跑及其补贴激励制度,旨在打造国内家电节能领域的“标杆”。但目前来看,其“精神鞭策”远大于物质奖励,即便是北京版的补贴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也很难“解渴”。
有专家认为,只有消费者能效意识逐步提高后,才会有入围产品的销售提升,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家电企业足够的实力和耐力。虽然走智能、能效化的转型之路是两难的选择,但这也是必经之途,即使现在成效不显着,也需朝着该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