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销相对饱和 中国家电业出海去寻找新的机会
中华建材网讯:不少时候,逮住一次机会就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军者。所以,很多企业都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捕捉或寻觅形形色色的机会。然而,抓住机会的能力固然重要,在更为漫长的产业竞争中,更考究的是企业对待风险、面临危机时的处理能力,因为那才是企业的“真才实学”。
相比日本企业东芝松下动不动退出而言,很多中国家电企业却懂得坚持,而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中国家电产业在一次又一次得磨练中涅槃重生。
黑白电内销机会已很少
虽然白电经历了一次库存消耗战,库存从高位的4000万台锐减至1300万台上下,但这只能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它们过得还不错,至于未来如何,则需要坐下来好好琢磨琢磨。
有人说趁着库存清理得差不多了,来一场智能升级革命吧。这是个思路,包括海信空调、美菱白电、海尔、格力、美的,都开始了智能化升级的准备和尝试。但说实话,参照电视市场的前车之鉴,白电产品的智能化变革之路会充满坎坷。
相比而言,电视这一品类的技术性更强,更为活跃,很多科技IT的前沿技术会在彩电产品上有所体现,包括联网、人工智能等,电视的植入速度和适配度要比白电快很多。然而,虽然目前电视的智能化率高,但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智能化产品并不多,很多技术都属于初级阶段的简单演示。这导致大众对智能电视的消费意愿在经历前期爬坡后,一直难以放量。基于电视技术展开的智能变革,空调大概率也会面临这样的尴尬。
无论是黑电还是白电,都面临着一拨已经被各种技术迷坏、各种概念宠坏、各种促销惯坏的消费者,这部分消费群对家电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甚至是连企业也无法满足,比如有人在等苹果智能电视。
简单说,现在的家电产品不能满足很多消费者的需求了,而全按照消费者需求来,企业有些又实现不了。这就是家电内销面临的困局,一是消费者被宠坏了,二是家电技术也没有更好地应对良策。短时间看,内销维持现有规模或有所下滑,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出海去寻找新的机会?
现阶段,就中国家电产业而言,已经形成以美的、海尔、格力和海信、创维、TCL等为代表的黑白电阵营。客观讲,它们是有综合实力的,相比国外品牌如三星、索尼、西门子来说,品牌影响力、技术储备上或许有所差距,但在整体性价比上,却更胜一筹。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么多年这些品牌的精工制造的经验,另一方面得益于它们在一轮又一轮的血战浸泡的经验。
所以当内销市场不太好的时候,这些企业率先行动了,目标就是海外市场。比如去年海信成为了***设立56年来的第一个中国顶级赞助商,与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麦当劳等九大世界一线品牌同台亮相。这次赞助结果显示,海信通过更有效的IP营销,为其已经在全球布局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布局,带来更大的知名度以及更广的销售渠道。结果显示,在随后的感恩节、圣诞节促销季中,海信电视成为欧美消费者热爱且争相购买的品牌。
而在4月6日,国际足联秘书长法蒂玛·萨穆拉在北京宣布:海信成为2018年FIFA世界杯官方赞助商,并委托海信围绕赛事直播显示等技术进行专项开发,以提高观众的观赏体验。海信希望借此活动,将海信的全球知名度提高一倍。
海信之所以在巨资赞助***后,又赞助世界杯,就是因为海外营收给其带来了很多收益,已经成为海信利润的重要来源。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比如美的、海尔、创维都通过收购的方式实现了对海外家电或工业品牌掌控,继而在相应的市场展开营销。
这就是面对内销可能在漫长时间内不会有太大作为时,中国家电大企业的抉择,当然,这也是趋势,如果还不信,就去查一下上市公司的财报。你会发现,外销的比重在增大,去年完成去库存的白电还在憧憬内销市场,但黑电领域已有明显的出海迹象了。(来源:就说家电)
推荐阅读:
为何三四级线下家电市场能够出现逆势增长
生鲜电商率先落地新零售 值得家电业去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