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蒙安全门丨清风拂面,花开如诗,万物焕然一新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源自中国古代的寒食节与上巳节。据《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祭奠先祖、缅怀英烈的重要节日。

相传,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禁火三日,冷食祭忠。汉魏时期,寒食禁火成俗,太原郡百姓「一月寒食」。唐宋时期,清明取代寒食,皇家赐新火,清明节逐渐成为人们祭扫祖先、踏青赏春的重要节日。寒食与清明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展现了节日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清明的诗意画卷自然的节奏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当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天地间展开一本透明的书:一候桐始华,紫白相间的云霞坠满枝头;二候田鼠化鴽,灰褐色的精灵遁入蒿莱,化作振翅的鹌鹑;三候虹始见,当冷暖气流在天地间书写,七重彩练便悬于清明的扉页。
春意正浓
清明时节,气候宜人,草木萌发,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微风轻拂,带着春天特有的温柔。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勾勒出的诗意画卷。
生命的律动
在清明的怀抱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鲜活而灵动。清晨的露珠在叶片上滚动,晶莹剔透,仿佛是大自然的眼泪;午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轻盈优雅,像是大自然的舞者;傍晚的夕阳洒在山林间,金黄的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片片温暖的光影,宛如大自然的画卷。
清明之风,终会吹散墓前的纸灰,却永远吹不散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那是我们与山河故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契约。
清明的仪式感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踏青赏春
清明时节,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候。自然风景区、植物园、郊外田园等都是踏青的好去处。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农耕生活,享受悠闲的时光。踏青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愿我们携起手来
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
争做文明祭祀新风的
倡导者和传播者
共同过一个健康安全
文明和谐的清明节
为天更蓝水
更清贡献一份力量
呼吁大家文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