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家居企业的出路:做精、做深
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决定了中小企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在巨头环伺的情况下找到发展出路?
徐刚先生认为,中小企业必须做出区别于大企业的差异化、创新性的东西。比如在美国床垫行业,即使集中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Casper、Purple这样的互联网床垫企业,突出重围,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们成功的关键就是:将产品做到极致,产品拥有多项专利技术(Hyper-Elastic Polymer等),床垫可预防褥疮等,并不断研发推出设计新颖的产品。
此外,利用互联网的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流程绕开诸多中间参与者(如零售商、手续费、仓储等),省去2/3的成本,实现成本优势。
中小企业要善于发现、寻找机会,市场很大,会有很多大企业还没有覆盖到的地方(渠道、技术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的机会。
实际上,如果只把家具当成“用具”来看,企业的发展必然是会受限的。不管是什么规模的家居企业,有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家居产品和它的未来形态——例如从智能、文化、社交等维度。
徐刚先生总结了家居产品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例如,沙发首先是一个坐具,满足坐的需要;
第二个层次,要满足人的心理欲望。例如,人们对于品牌的期望,对舒适、尊严、地位的期望等需求。
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超出消费者的期望值,带来“惊喜”的感觉。一件沙发可以不仅是沙发,还可以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习的平台、休闲的平台等等。这将让家居业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消费分级,企业要更好地研究消费者
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人们对于消费的趋势越来越难以捉摸。如何理解市场的不断变化?有哪些不变是值得把握的?
徐刚先生认为,借鉴美国、日本的发展规律,可以大致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的情况可能要更加复杂一些。
在中国,“消费升级”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针对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分级”。目前来看,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消费者表现出了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企业要“以不变应万变”,首先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其次,“消费分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考验——需要通过持续的消费者研究,准确地把握公司所针对客群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才能精准地在产品、服务、体验上有的放矢。
例如,未来中国的中产阶层以上消费者可能越来越偏好“非炫耀性消费”。根据目前美国中产阶层以上消费者的演变特点,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正在通过崇尚知识和构建文化资本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对目前拥有3亿中产阶层,以及中高收入群体正在持续增长的中国市场来说,能够把握住中高消费群体不断演变的消费需求,并满足他们的绝对痛点,将是把握这个数万亿市场的关键。
此外,企业要持续对新的东西保持关注和投入,包括针对提升产品品质、消费体验的新科技,开拓新市场、拥有人口红利的新渠道等等。这里只要深度把握住一个,形成护城河,就可以大幅提升行业竞争力。
未来布局:围绕核心目标调整战略部署
目前,围绕家居产业顾家已经收购了40多家企业,逐渐成为横跨多个品类的“家居航母”。
而这背后并购投资的主线,徐刚先生总结了3个要点:
首先是围绕“家居”主业,在目标领域做到绝对领先;
其次,布局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
第三,培育创新业态,孵化培养设计、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企业。
而在一系列投资并购动作之后,顾家正逐步调整战略部署,更加重视“投后管理”,主要工作转为“引领、赋能、管理、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调整:
首先,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放慢投资速度和规模节奏;
第二,对于已投或签约的企业,加强管理和支持,发挥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第三,将更多精力和资金集中向核心骨干企业倾斜。
在和徐刚先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乐于且善于学习、分享的智者。丰富的跨行业和企业管理经验,让他对行业的各种复杂信息可以快速的总结和提炼精要。
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坚持每周更新一篇《徐徐道来》,发布在顾家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顾家官方”上,影响和带动了顾家内部浓厚的学习氛围。
经历了住(房地产业)、行(汽车业)以及衣、食(服务业)的多个行业领域,我们也非常期待徐刚先生为家居行业将带来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