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业 记吃不记打 库存又到警戒线
近日,有舆论爆出空调业的库存再次突破4000万台,构成对空调行业的巨大压力。但实际上空调行业厂家和商家并不理会这种情况,仍然在开足马力加紧生产、进货。从上游压缩机供不应求可见一斑,有传言讲空调企业拿着现款到压缩机厂都拿不到货,致使厂家生产都受到影响。
对于舆论爆料的库存接近历史高位,相反的是市场上反应比较冷淡。3、4月间,按理说是空调行业的旺季来临(主要是指代理商、经销商备货旺季,终端旺季一般是指5至7月),倒是家电市场热闹的为彩电行业,3月20日至4月20日的一个月内就有超过十家彩电企业在开会推广新品。而空调行业的声音,除了志高在人民大会堂开了一场与成龙代言续约的会议外,基本上主流品牌都是埋头在做一件事——备货压库存。
原因何在,业内分析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和预期。不论是厂家还是商家,在看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后,都会认为终端产品涨价是大概率的事件。这样就刺激了厂家排产的积极性,只要引起终端市场涨价,生产越多受益就越大。而商家更是有旺季涨价的预期,早压库存提前备货,坐等库存升值。
第二,一些厂家和商家去年旺季曾经历过无货可卖的尴尬,失去过赚钱的机会。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去年的无货可卖贻误了商机,汲取教训今年不能在犯同样的错误。特别是一些厂家在无货可卖的情况下,无疑是把机会拱手让给竞争对手,令厂、商既不爽,又心不甘。在此情况下压库存就是顺理成章。
其次,去年有的厂商旺季无货可卖,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去年行业一直是处于去库存的状态,不论是厂家还是商家目标都是要把库存先压下来,旺季未完库存就已经消化完毕,结果而旺季的后半程无货可卖。这种现象出现还是企业的整体观不强,在制定一个政策取向措施时,没有考虑到另一层面的问题,必然会造成顾左而失右。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在推动效率化运营,以摆脱库存的负面作用。问题是,T+3也好,即销即存也罢,对于空调这样市场需求迅速爆发的行业是不是适宜,业内一直在争议。但有样板是,格力采取的压货高库存政策,恰好在去年迎上了风口,当竞争对手已经无货可卖时,格力不仅消化掉了库存,还通过旺季的后半程的一骑绝尘,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品牌的差距。
再次,天气因素是最不可琢磨,往往是成也天气败也天气。空调行业成天说自己是靠天吃饭的都市农民,对旺季天气的依赖绝非一般家电产品所比。问题是,在去年旺季出现了有利销售的天气状况,今年就还会一定出现吗?怎么能光记得去年的天气好卖得好,而忘记了2014年、2015年夏季的天气状况不佳呢?行业出现4000万台以上天量库存不就是在这两年形成的吗?因而,空调行业就有了大小年的说法,如果说去年是遇到了一个意外的大年,那么今年是小年的概率也不小。
从上述可以看出,今年的空调市场不确定因素还很多,不论是厂家还是商家在应对上,绝不可以只从一个方面考虑,而忽视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空调行业现存的厂家也好,商家也罢,都已经不是生瓜蛋子,可以说都是老司机啦,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角度来说,也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绝对不可孤注一掷,用押宝的方式来替代战略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现在库存已经突破4000万台的大关,创历史新高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企业对于排产还是要谨慎一些,万一今年确实是旺季销售不爽的话,还有回旋的余地。否则再压上一大批库存,2018冷年开局怎么开,新品怎么推?降价推广吧是在割肉,不降价推广的话,既要承担占用资金费用,还要背负仓储费用。届时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另外一个后果是,库存一旦形成,并且不能在旺季顺利消化的话,行业再次燃起价格战的烽火不是没有可能。空调行业从开始以来,行业一直伴随着以价格战为武器的行业洗牌,直到近几年才略有好转。再次重燃价格战的烈火,烧伤的不仅是对手,实际上对整个行业都没有好处。
因此,在行业再次临近库存高位之际,郑重的提醒厂商,此时一定要保持理性、清醒,千万不要做押宝式的赌一把。毕竟现存的厂商都是竞争留下的精华,再次出现行业非理性的厮杀,对行业厂商都没有益处。前提是,厂商都有必要警惕库存的继续高位,否则,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像推倒多米诺骨牌那样,引起行业的连锁反应。
(文章来源:界面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