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电市场:立志打造家电业的匠人精神
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大到船舶、车辆,小到自行车、马桶、手机,低标准甚至无标准的“粗制滥造”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对于家电行业来说也有同样的问题所有,质量的低劣让消费者丧失了对企业的信任。
(图片来自网络)
不少市民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公共场所的电梯总是在维修、服装穿不了多久就开线、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在响……其实,这些产品不是做不好,而是没有认真做,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工业文化。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下称“机械研究院”)院长王文斌说:“4月6日,*****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下称《提升规划》),打一场制造业“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8日在***资讯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对记者表示,“需要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化和质量意识水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质量提升攸关“中国造”命运,“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球最聪明、最勤奋的一群科技精英几十年如一日地打造出来的。”
田世宏说:“要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要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田世宏介绍,根据《提升规划》,以五年为周期,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制造强国转变。国内标准迟迟无法对接国际标准,有调查发现,早在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官员就曾对外表示,今后5年,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的转化率要达到70%,重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要达到75%~80%。也就是说,2003年设定2008年要达到的目标,到2015年仍然没有实现。国内标准迟迟无法全面与国际标准对接,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一直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国内标准迟迟无法对接国际标准
据了解,除了前些年制造业整体标准意识低下外,制造成本低也是重要原因,较大的利润空间使得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先赚了钱再说”。机械研究院“美国再工业化对全球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鞠思民说:“有专家表示,在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不乏榫卯、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在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一辆奔驰轿车、一把瑞士**,无论价值多少都会被匠人们精雕细琢,不会容忍出现质量瑕疵。”田世宏在上述吹风会上表示,根据《提升规划》,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三大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是加强标准试验验证和数据积累,提升产品标准的可靠性和寿命指标,解决高端配套标准缺失问题。”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将取消
据了解,未来,我国也将创新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模式,推进企业标准管理制度的改革。田世宏称,我国将大力推进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从已有试点情况看,取消备案为中小微企业带来了很大便利。”田世宏表示,取消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让企业根据自我需要公开其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产品、服务的性能标准,从“门槛设置”变为“提供服务”。目前全国18个省份开始了试点工作,13个行业领域,如建材、家用电器、旅游、电梯维保服务等正在进行试点。田世宏表示,将在国家和省两级建设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公示所执行的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这一平台已于2015年1月起试运行。截至今年4月7日,已有25000多家企业进行标准自我公开声明,公开的标准量达到8万多项,平台访问量突破1300多万次。
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鼓励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开展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和质量方面的技术咨询。田世宏说:“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一方面,但在标准还没有达到的地方,良好的工业文化是关键,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提倡工业精神,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器物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更新。”王文斌认为,需下大力气培育工业文化,使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认真严格、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快速地提高装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真正让用户放心地使用我们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