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泥企业“消化不良” 竟是这“三低”惹的祸
中华建材网讯:随着硅藻泥行业门槛低,众多企业涉足这一领域,造成市场充分饱和,随之行业乱象也崭露头角,其中产品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同质化成行业通病,究其原因,硅藻泥行业“三低”成问题关键因素,因此,硅藻泥行业想健康发展就需解决这“三低”。
硅藻泥企业“消化不良” 竟是这“三低”惹的祸(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企业运作成本低
一些刚入市场的硅藻泥企业由于前期资金有限,公司内部采取低本钱运作,同时这些企业为了寻求高额的盈利,使用一些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使得产品质量无法达到最基本的质量标准。虽然从短期来看确实获得了高额收利,但是长久看看,不仅不利于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品牌建设,还会造成硅藻泥市场的混乱。
二、企业技能含量低
刚成立的企业不止从资金上有所欠缺,人力资源匮乏也是一大问题,为了加快工作进程,一些企业只需求十几或几十个工人,通过一周的训练就可以把握技能,成为熟练工。而一个标准出产的硅藻泥,其出产工序从来料查验到成品入库也有十几道工序,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有效的完成。同时,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低还会带来一个缺陷,那就是硅藻泥产品同质化太高,由于技能含量过低,新产品入市后很简单被人仿照,乃至有些出产者在仿照的过程中加以改进,推出比原有的产品更具吸引力的“创新产品”。
三、服务团队素质低
很多的刚入行的硅藻泥公司因为需要缩减成本,人才队伍建设上也颇显小气。从出产工人到办理人员“重”劳动力本钱操控,“轻”在岗训练进步,在出产工人中具有从业上岗证的屈指可数,而一些辅助工种,如电工、机修工等在国家的强行标准下反而具有上岗操作证,出产一线的其它技能工种却没有上岗操作证。办理人员也是参差不齐,很多懂办理、懂技能的人才由于作坊式出产、家族式出产关系或其它一些缘由相继丢失,从而造成了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对于新兴的中小型硅藻泥企业,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做起,紧抓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含量,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服务意识,如此,才能消化“三低”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