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厂与销售正面临5大坎 企业如何破解?
中华建材网讯:第一季度重磅展会已过,2017传统家具销售旺季已经到来,家具人带着几分期盼与紧张。虽然按照惯例顺应着家具风格趋势,或多或少家具人还能够保持一定业绩。但是家具人面临的困境依然不容乐观。以下5点不得不知:
①:家具消费逐渐从风格色彩向功能体验转变;
②:家具需求逐渐从被动选择向个性定制跨越;
③:住宅空间逐渐从毛坯结构向拎包入住蜕变;
④:企业发展逐渐从独自作战向跨界联合转型;
⑤:家具制造逐渐从大陆工厂向东南亚区迁徙。
美式家具流行之下隐藏“同质化”过载
金属家具悄然来袭
刚过去的名家具展,清一色的美式家具,赢得了众多经销商的青睐。但笔者现场采访的几位销售商老总,他们无一不反馈面对如此琳琅满目的实木家具,他们内心是犹豫与焦虑的。直觉来看,参展工厂每年推陈出新。但同质化的现象却越发严重。面对厂家推销员的产品介绍,言辞却如同商量好的“统一化”。甚至有些经销商打趣道:“厂家介绍完风格、材质之后,能给我感受到差异的便是厂家名字了,甚至有些时候厂家的名字让我模糊不清,太像了!”细思当下现象,综合以下2点:
整体成本攀升,风险难以控制:近三年,无论是来自政府要求的绿色环保压力,还是市场本身带来的淘汰压力,家具企业的风控意识不断提高。伴随原材料、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在不断上涨,整体综合成本不断升高。企业开发一个新系列产品在前期需投入不少资金,从研发到投放市场整个周期也比较长,况且新产品上市后未必能成功,这也存在一定风险性,中小型家具企业都不敢也没资本去冒这个险,都宁愿采取跟进和模仿大型企业的热卖型新产品,捞一笔算一笔,进而则形成了严峻的市场同质化现象。
推荐阅读:
定制家具会不会步板式家具后尘?
入行门槛太低,市场局面浑浊:目前国内家具大小工厂数以万计,家具行业入门门槛太低:创业资金方面有的只需要一二十万块钱资金就可以开家具工厂。前几年国内家具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繁荣时期,尤其是房地产的兴起,更是为家具市场提供肥沃的土壤,大大小小的家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然而许多刚出炉的小型企业其根本就不具备自主开发设计、营销、服务、信誉等各个环节的功能,而是靠一味地抄袭跟风,以此来刮分一杯羹,这样则导致了整个家具业的同质化愈演愈烈。另外,行业目前还未形成一个从资金、规模、质量、设施等方面来衡量企业是否能踏入该行业门槛的标准。于此导致了产能的低下,机械化、智能化的欠缺。在中央严格把关环境治理之下,家具厂业又面临着左右困难的境地。某种程度上使得家具市场更加浑浊。
针对第①条坎:家具消费逐渐从风格色彩向功能体验转变,中小家具企业仅仅从风格、材质上来竞争已经属于“无用之争”,撇开内行人都感受不到具体差异,更遑论普通消费者,这无疑增加了普通消费者的选择困难,进而导致了大家最不愿意看得结果:价格之争。市场作为一只无形的大手,在这波家具洗牌浪潮中,家具企业的兴盛衰落都不可避免。活下去永远是家具创业者永恒的话题。想持续发展,除却家具风格上的把控,更应当注重材质、细节与边缘化的创新,除却常道的设计感,如何挖掘家具更多人性化的功能以及如何更科学的引入人体工程学。另外当下倡导健康、可回收利用的环保理念下诞生的金属家具备受年轻人欢迎。如此来看,传统实木家具面临的挑战如今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内部,更多是市场需求的转变与工艺技术的迭代。中小家具企业要逐渐淡化抱死“风格+实木”这一根筋,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从不同维度创新(材质、功能等)才能提高竞争力与生存空间。这将是未来中小型家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的需求与定制不谋而合
今年3月份,尚品宅配、欧派家居、皮阿诺等上市之热,再次掀起了全屋定制之风潮。定制家具未来几年定是引领家具制造的新趋势,区别于传统的成品家具,不仅可以在日益高涨的房价上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更是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家居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眼光较长的传统家具企业,也会试着转型于家具定制,因此定制家具品牌也越来越多,市场蛋糕也被急剧瓜分,竞争也是日趋激烈,想在这一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也并非简单。毋庸置疑,资金链雄厚的老牌家具企业具备很强大的优势,通过快速吸纳行业人才,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进军定制家具市场,用大量资金填补各类渠道,打品牌推广之战。这不失为一种策略。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小家具企业还有出路吗?这是很多家具人都在焦虑的问题。其实看待任何问题,我们应该拒绝一刀切,定制化趋势不可否认,未来几年可能会很强势。毕竟是迎合一部分市场需求。但是面对庞大的家具市场,成品家具依旧有其发展余地,毕竟在总量来看,更多的人们还是会现买现用,而不是去耗费太多时间去“量家定制”。那中小型家具企业出路在哪?
针对第②条坎:家具需求逐渐从被动选择向个性定制跨越,中小家具企业如何破局?笔者参加广东展会,发现模块家具备受一批销售商瞩目。家具模块化设计是对家具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具功能模块,将通用模块与专用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组合成不同的家具,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设计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较,家具模块化设计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从生产时间成本、客户需求的多样性来看,模块化家具未来前景愈发明朗。模块化的设计增加了家具的灵活性、功能性、复杂性,节省了空间,都属于让设计熵降低的设计。中小家具企业从模块化家具将会受到怎样的启发呢?
“拎包入住”的强需与精装趋势不可逆
自2002年7月18日,住建部印发《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以来,北京、广州、厦门、沈阳、上海、南京等一线二线城市,精装修住宅的占比也在逐年提高。消费者普遍越来越懒,“拎包入住”的理念只会越来越流行。无论从资源环保方面考虑还是从消费者方面考虑,“拎包入住”与精装都是极度迎合市场。然而作为传统家具行业的上游房地产商,更是顺带做起了“跨界”与“资源整合”。以房产商碧桂园为例,截止目前碧桂园打造的家居行业人才研发团队已达200余人,员工
4000
多人,年产能达50亿元。这无疑牵动了无数中小家具厂的神经。再到后面恒大的“纵横联合”以自己资金庞大优势以及上游主导地位,主动联姻多家知名家具品牌,其中不限于全友家私。如此一来,中小家具企业面临的危机感可想而知。
针对第③④条坎:③住宅空间逐渐从毛坯结构向拎包入住蜕变与第④条坎,企业发展逐渐从独自作战向跨界联合转型。无疑是紧密联系的。对于前者,我们中小企业无从左右,但是对于后者我相信很多聪明的企业家,都有了一定的想法。从上游向下游整合固然较为顺利,从下游向上游主动合作不也是充满无限可能吗?但未来中小家具企业如何从自身出发,将质量与创意做好,从身边发起联合,向上游进军联盟,这也不失为一道策略。此外,中国地域之广,市场之庞大,如今新建住房比例逐渐下滑,成品家具的市场一直会存在。任何时候任何家具企业在保证自身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上是根本。现今的网络信息迅即无比,中小家具企业要尽快地拥抱互联网,在做好线下口碑的同时注重线上的品牌传播,如今社交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巨大,这无疑也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点。
人口红利消失本土企业成本过高
东南亚家具工厂逐渐升温
相比较国内高环保要求,高土地租赁费用,东南亚地皮便宜,建厂也容易,而且人工工资低,劳动力廉价,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普工的工资都要在4000-6000左右,而那些地区的工资只需这边的1/4(1000~1500RMB),国内很多做外单的工厂都向东南亚迁徙。大岭山镇作为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中国家具出口重镇,在面对国外市场剧烈变化时,难敌劳动力资源萎缩的现状。因此近一半家具厂迁徙到了东南亚地区。面对市场饱和竞争激烈,拼品牌更拼成本,很多大工厂都在寻找降低成本的办法,就如一从事出口的老板所说:“实际上,我们也是迫于劳动力价格上升才搬到这里(东南亚)的。”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些生根国内中小家具企业如何应对“低成本”制造的家具竞争,此外面对国外家具代工厂的直销转型,传统经销商的将如何应对?
针对第⑤坎:家具制造逐渐从大陆工厂向东南亚区迁徙,暗藏着“较低成本”的家具涌向国内市场际遇,尤其随着互联网+普及与物流的完善,线上线下双向作用越发强劲。虽说家具线下体验度很重要,但以“超实惠的价格”去尝试中低档家具,将可能极大的影响到国内家具消费者需求与购买方式。作为中小家具企业与销售商将可能面临极大的挑战,未来谁能在质量、创意、服务上占领制高点,谁能够迎合好线上线下同步的新趋势,将是决定中小家具企业生存力的首要因素。(来源:第一家具网)
推荐阅读:
实木家具平均利润只有4% 企业可能忽略了这两点